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

利率循環與經濟景氣(三) 長短期公債利差與經濟景氣


利率做為經濟的重要指標之一,但是以對經濟反應比較敏感的短期利率(一年以內)而言,對景氣(GDP)的反應其實是屬於落後指標。
因為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,一般是以控制通貨膨脹和維持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,而通貨膨脹又通常是經濟發展過熱的產物,因此利率通常在經濟發展過熱,也就是景氣達到高峰之後,才會在央行為了控制通膨和調控市場貨幣供給的情形下,逐漸上調到較高的水準。

如下圖所見,紅色框起來的兩個區間,就是在GDP成長率逐季上升時,利率亦隨著向上調整,而在GDP達到高峰之後,才會見到利率調整到高點的水準,因此利率是GDP成長率的落後指標之一。
利率與景氣
公債殖利率與經濟景氣
雖然利率是屬於景氣的落後指標,不過央行的基準利率卻會影響公債殖利率的水準,而長短期美國公債殖利率的利差又是經濟狀況的領先指標


理由是當經濟前景不明時,投資的風險變高,此時資金傾向於流向具有穩定收益的長期公債,因此使得長期公債價格上漲、殖利率下降。當這樣的市場趨勢非常強烈時,即會使得長期公債的殖利率大幅下降,而使得長期公債和短期公債之間的利差縮小。
相反的,當長短期公債之間的利差越大,基本上就表示經濟朝向復甦成長的方向前進。因為此時資金勇於投資在未來的市場表現,將拋售公債贖回資金進行投資,因此使得公債價格下跌、殖利率上升,因此長短期公債之間的利差將擴大。

下圖顯示美國由1982年至今,10年期公債和3個月國庫券的殖利率差(藍色曲線),和GDP成長率(紅色曲線)之間的關係。
利差與景氣在過去近30年中,只有三次出現利差為負的情形,第一次是在1989年的6~12月,在這一次的負利差出現後的1990Q4,GDP出現了-3%的負成長。
第二次出現在2000年7月到2001年1月,連續7個月的長短期公債利差為負數,從開始出現負利差的同時起,美國的GDP分別在2000Q3;2001Q1和Q3,出現了負成長。
第三次的負利差出現在2006年8月到2007年5月,持續10個月利差皆小於零,之後在2007Q4出現了GDP-0.2%的負成長,並在2008Q3發生了這次影響深遠的金融海嘯。

觀察長短期公債利差的結果,當長短期公債利差成為負數時,經濟將產生反轉的可能性非常大,而且當負利差持續時間越久,經濟衰退的幅度也就更大。當利差開始縮小甚至到成為負數時,投資人就應該更加小心的觀察其他的經濟指標,並且在投資上必須更加的謹慎小心。


沒有留言: